跳过正文
  1. UGFN/

Text7《中华科技文明史》

25 分钟· ·
UGFN课程 UG UGFN Text Text7
小蒋
作者
小蒋
CS Major,UGFN/H中文版编者

text7《中华科技⽂明史》
#

基础信息
#

作者:科林·罗南 阶段:section 3

正文
#

第⼗章. 中国科学的基本观点
#

我们现在探讨⼀个对于中国科学思想史有着致命的重要性的领域:基础概念和学说是由中 国的阴阳家在很久以前提出的。这个主题可以⽅便地分为⾄个⽅⾯:⼀、五⾏学说;⼆、 阴阳学说;三、那精巧的符号结构的科学运⽤,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原始科学运⽤,《易 经》(1.秦)。根根据现代研究,我们的讨论将与早期西⽅汉学家的不带批判地承袭的中国 传统有相当⼤的不同,我们不妨先来看⼀下⼀些对科学思想有重要意义的中国词汇的起源 和发展。

⼀些最重要的中国科学词汇的起源
#

在任何科学发展以前,必须存在⼀批合适的词汇。现在,由于安阳甲⻣⽂的发现(第 4 章),和刻在商和周的⻘铜器上的字符的发现,⼀个丰富的书写词汇宝库需要研究。不是 所有的字符都已被识别,虽然如此,却有⾜够的表意⽂字供我们选择来了解中国科学术语 的起源。的确,古代⽂字或许对秦汉时期的原始科学的解释思想⼏乎没有影响,可是对于 我们来说,这些早期的表意⽂字本⾝是有趣的,因为它们帮助我们去理解通往科学的古代 中国途径。⼀些重要词汇的选择可在附随的表格中找到(表 8),⾸先是中⽂字,然后是 它的古体形式,最后是它的古代意义的简要解释。 编号 a 今字字形 也 古字字形 字形说明 左)这个字的形体象⼀种眼镜蛇之类的蛇。从语意上看,原来是从蛇的意念上演化出“危险 的确定”这种意义。“蛇”字当然限“也”字有关系。不过这种解说不如下⼀个说法那样⼴ 泛地为⼈所接受。 右)这个写法的形体是⼥阴的外阴部,阴⻔。因此,可能先引中为⽣命之⻔,进⽽为“⽣命 或存在之确定”,随后被⽤作⼀个肯定词,涵括了所有次要的表⽰性质及属性的肯定词。这 ⼀说,即使在儒家道学⽓氛笼罩的时代⾥,也没有受到反驳。 b 是 这个字的上半部是个圆形的太阳的样⼦,下半部,可能是“正“字。“正”的意思是 “正 确”、“正直”、“公正”、“⽅正”、“确实存在的”。如此,就是“存在于太阳底下的那个东 西”。这就表⽰,眼睛的视觉代表⼀切的感觉器官,说明“存在”这个观念。 a 不 这个字的形体,像是在⼀根茎上⻓着的花萼,下垂的两笔是叶⼦;从意义上看,这个字作为 否定词⽤,⽆⾮就是声⾳的假借。传统的说法(许慎)是把这个字看成⼀个抽象观念的象 征,那就是说,像⼀只⻦⻜上天去,以使它“不”被捕捉。 b ⾮ 传统的解释以为这个学是“⻜”字的下半部,“⻜”字本是⼀只⻦的样⼦;因此,“⾮”字像 ⻦的两翼(或者就是两只⻦),背对背⽽“不”是相向。所以(如果许慎的说法不错)这个 字是⼀个抽象观念的象征。当然,表⽰肯定与否定观念的字还很多,形义⽅⾯都是⼤同⼩异 的。 编号 今字字形 異 古字字形 字形说明 这个字像⼀个⼈正⾯直⽴的样⼦,两⼿上举护头,或者是表⽰尊敬的⼀种姿势。后⼀种意义 ⻅于⾦⽂;也许这个字的形体是表现着⼀位正在对策的⼤⾂昂然的样⼦。此字从它的意义上 看,如果不是同⾳假借,那么它就是内涵着⼀种社会地位贵族与平⺠之何的差别⽽ ⾔。如此,从这⼀⽅⾯引中出来的意思也就是:“差异”、“怪异”、“差别”等。这个字形在 表⽰头的部分上是⾮常夸张的,也可能是代表⼀张⾯具。 如 这个字从⼥从⼝。是⼀个来源很早的同⾳假借字。上古时代的原义不得⽽知。 若 这个字像⼈跪形,或许是正在拾集⼀些植物之类。有的⼈就认为这个字有⾂服、顾从的涵 义,所以它的意思是“和顺”、“同意”、“和蔼”、“安顺”,再引申之,就是 “姑且承认”、 “准许那样,如果……”。但更较可能的,是说完全是声的假借。 易 字体像蜥蜴之形,⽽字的意义是源⽩“颜⾊变易”(参考变⾊⻰,或变⾊蜥蜴), 或位置的 快速变更、移动。 變 这个学很显然未⻅于甲⻣⽂或⾦⽂,必然是⼀个晚出的字。从字的形体上看,意义是不很明 显的。不过悬在左右两⽅的丝绞,据许慎的讲法,是从纺⻋捻线的事态上引申出来“使成秩 序”的意思,下⾯的那个部⾸,像⼿执枝棒之形,表⽰“运动”、“动作”。从字义上看,如 果这个字不是假借字,那么它所指谓的,可能就是“从紊乱变为秩序”这种意思。 编号 今字字形 化 古字字形 字形说明 这个字像两把⼑形,就是那种⼑形货币。货币的兑换情形,就引起了⼈想到⽤它来表⽰⼀般 的“变化”这类的意思。 元 这是⼀幅⼈的侧⾯图像,特别注章于表现头部,所以有“第⼀”、“开始”的意思,头部⼜是 ⼈体的最重要的部位。因为古⼈⽆疑知道,头部是脊椎动物在胚胎时期⽣⻓得最快的部位, ⽽且从体积的⽐率上看也⽐后期的发展要快。所以,这⽆⾮表⽰了,造字的⼈,对于初级⽣ 物学,已经有些知识了。 因 字形像⼀张席⼦,其上有编织纹。席⼦是⼀种可以使⼈靠着的东西,或是基础之物。这种意 义是中“因”字的静⽌义引申到时间性的意义。还有⼀点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就是在“宿” 字的⼩篆体⾥,也包含有这个“因”字。“宿”的本义是“晚间息⽌之处”,⼜是⼀个常⽤的 天⽂学术语。 故 这个字采⾃⾦⽂,左边的部分,是“古”,有“古⽼”、“古代”的意思,它在整个字结构上 的含义不很明显,但是从字形上看,“古”字像是⼀⽽盾牌放置在⼀个开放的架⼦上。右边 的部分,像是⼀只⼿握着⼀根杖,表⽰动作。所以,⼴义地说,“故”的意思显然就是“往 事”、“前例”、“早先的⾏动”。 為 这个字像⼀个⼈的⼿放在⼀只象的⿐⼦上。这是表⽰抓握与⼿脚熟练。 始 像是⼀个头朝下的胎⼉,右边作⼥⼈形,这个字与“胎”字的关系极为密切。如此,字的意 义可能是表⽰⼀个⼥性的怀孕,也就是“起始的起始”、“太始”、“太初”。 ⾏ 这个字就是⼀幅⼗字路⼝的图画。 去 这个字像⼀个盖了盖⼦的⽶筐。从它现⾏的意义上看,它只是⼀个同⾳的假借字。 ⾄ 像箭击中⽬标或地⾯。 ⽌ 像⼈的⾜形。 盡 像⼀只⼿拿着⼀把刷⼦,去清除⼀件容器。 真 这个字从它的篆体上有不出所代表的意思,可是(我们就所有从它的字上看)⼏乎可以确定 它有“满盈”、“填满”、“坚实的”等意义。所以,引申有“实情”、“真实”的意思,与“空 虚”为反义。这⾥所列出的字形,像是⼀个饱满的袋⼦,⽴在⼀个凳⼦上。如其果真如此, 那么这个字就象征着⼀种抽象的观念。 上 就是⼀个⼏何图形的字,表⽰这个观念。 下 构造⽅式同上。 对这张表格的研究表明科学起始阶段所必须的基本术语的构造,按表意⽂字的原理,是正 如我们所料的,只有两个(第 20 和 21)能被看作纯粹的⼏何学的符号;剩下的 78 个是 ⼀种或另⼀种图案。⼈们仍然藐视分析,⾄少 8 个是从发⾳相像的词(同⾳字)那⼉假借 过来的,三个或四个涉及抽象的概念,另外这些字符描绘了⾃然事物、⼈类躯体和它的部 分以及⼈类的⾏为。这也许已被想到,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字符中数量最多的是那些涉 及科学技术和交流沟通的字。如果我们分析⼀个较⼤的样本,这样的倾向可能会改变,虽 然如此,我们能发现表意⽂字是怎样从⽇常⽣活中发展从⽽随后获得抽象的含义。它们同 时演⽰了⽇常思考和实验中的科技术语实际上是怎样出现的。

稳定的五⾏学说
#

我们现在能够把“五⾏”学说看作是在汉代定稿,然后传给了所有以后的朝代。有两个⽅ ⾯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五⾏”的排列次序和符号的相互关系。 排列次序是指“五⾏”在各种古代和中世纪的主题介绍中被命名的次序。它们完全不同, 以下举出四种最重要的次序: . 宇宙起源论: . 相⽣序: . 相克序: . “现代”序: ⽔、⽕、⽊、⾦、⼟ ⽊、⽕、⼟、⾦、⽔ ⽊、⾦、⽕、⽔、⼟ ⾦、⽊、⽔、⽕、⼟ 宇宙起源序应该是“五⾏”产⽣的次序。它由⽔开始,因此在中国⽂章中重复循环出现 “⽔”是最原始的元素。相⽣序应该是“五⾏”⼀个使另⼀个产⽣的次序,它与四季的次 序相对应。以“⽊”代表春为开始,“⽔”代表冬结束(⼟对应位于夏秋之间的⼀个⽉ 份)。 相克序描述了每⼀个“⾏”克其前⼀个“⾏”的次序。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四种次序中最 值得尊敬的⼀种,因为它是与驺衍本⾝的学说联系起来的⼀种次序。它是基于⼀种根据每 ⽇的科学事实形成的概念的逻辑次序产⽣的⼀个序。例如:“⽊”克“⼟”⼤概是由于⼀ 种⽊铲可以挖⼟;“⾦”克“⽊”是由于⾦属能够切割⽊头;“⽕”克“⾦”是由于⽕能使 ⾦属熔化甚⾄使其汽化;“⽔”克“⽕”是由于⽔能够灭⽕;最后,“⼟”克“⽔”是由于 ⼟能筑坝挡⽔还能掩盖⽔这个很⾃然的隐喻对研究⽔⼒灌溉和⽔⼒⼯程学的⼈有很重 要的意义。这个次序也对政治观点有重要意义。它被作为历史现象的解释提出来,⽽且被 暗⽰会运⽤于将来,因此对预⾔很有⽤。最后,是“现代”序,是最难理解的。可是,这 个次序是流传到现代中国⼈的⼝语中的。每个⼈仍在学“⾦、⽊、⽔、⽕、⼟”,即使在 托⼉所的诗歌⾥也是。 在排列次序中还包含了两个有趣的⼆级原理,有关变化程度的原理。它们是控制原理和隐 蔽原理。控制原理是单独从相克序中导出的,同时,根据这个原理,克的过程被认为是受 征服着征服者的那个“⾏”的控制的。例如,“⾦”克“⽔”但“⽕”控制这个过程; “⽕”克“⾦”但“⽔”控制这个过程等等。这个原理在命相学中被运⽤,不过虽然如 此,中国⼈在运⽤这⼀原理时完全遵循了逻辑思维途径,在我们看来,这种思维⽅式可适 ⽤于经验科学的许多领域。例如,在动物种类的⽣态平衡⽅⾯,丰富的掠夺他⼈的形式, 其次序是根据动物的形体⼤⼩和⽣活习性的;⽐如⼀种特殊的⻦的数量的增⻓会间接地对 ⼀种蚜⾍的数量增加有益,因为⻦的数量增⻓对瓢⾍有细微的影响(相克),这种吃蚜⾍ 的瓢⾍本⾝是⻦的⻝物。 中国的控制原理当然会被批评,因为作为⼀个循环的过程,任何事情都不会发⽣,因为每 ⼀个“⾏”总是抑制着另⼀个。可是,中国⼈从来没有以为“五⾏”会在同⼀时刻任何地 ⽅有效地出现,所以这种批评只是形式上的。控制原理既然与相⽣序和相克序有关系,所 以结果必然是控制的那个“⾏”永远是由被克的那个“⾏”所⽣的,⽽且这⼀系统⼀直延 续。例如,“⽊”克“⼟”⽽受制于“⾦”,但“⼟”⽣“⾦”,所以就有了有义务的反 馈。当儒家接纳了这个概念以证明⽗仇⼦报时,这个概念产⽣了社会影响。可是它的基本 涵义是具有科学性的。正如我们在古代炼⾦术中所知,某种物质对另⼀种物质产⽣破坏作 ⽤的同时,⾃⾝也受到了变化或破坏。这个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化学很相似。反应的积聚造 成化学反应的停⽌便是⼀个例⼦。⽣物化学告诉我们更多。⼈类肌⾁中的收缩性蛋⽩质之 ⼀,肌浆球蛋⽩,就是它本⾝的含磷酵素结晶物分解了能提供给它能量的物质。 第⼆个原理,隐蔽原理,是以相⽣序和相克序为基础的。它提到了⼀个变化过程被⼀个产 ⽣⽐原过程毁掉的物质更多物质或是⽐原过程更快的过程隐蔽、掩盖的情况。因此, “⽊”毁(克)“⼟”,⽽“⽕”隐蔽了这个过程,因为“⽕”毁了“⽊”使“⼟”(灰) 远⽐被“⽊”毁了的“⼟”迅速地增⻓。与控制原理⼀样,有现代的⽣物学和⽣态学的例 ⼦证明:⼤型⻝⾁动物吞⻝挪威旅⿏的⾏为被其他因素导致旅⿏数量急剧增加的现象所掩 盖。 注意到在这些原理中潜藏着⼀个量化的因素是很重要的:结论与数量,速度和率(速率、 ⽐率)有关。这可能是由因排列次序本⾝轻易引出的问题引起的,因为我们应该意识到早 期的中国思想家对它们并不满意。例如从《墨经》中保存的⼀⼩段后来的墨家学者对阴阳 家的批评我们可以看出这⼀点: 经云:“五⾏⽏常胜。” 经说云:“五:⾦、⽔、⼟、⽊、⽕。离然⽕铄⾦,⽕多也。⾦靡炭,⾦多也。⾦ 之府⽔(但不⽣⽔)。⽕离⽊(但⾮⽣⾃⽊)。” 这些对驺衍的相克理论进⾏的抨击也许是对他对墨家学派逻辑研究的傲慢态度的反击,但 是也同样作为墨家科学思想中有关“量”的⽰威途径。

符号的相互关系
#

“五⾏”逐渐变成与宇宙中被分为五类的任何可想象的事物有联系。表 9 列出其中的⼀ 些,不过应该了解这⾥只是⼀些精选品。

如果有⼈把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成⼏组,就像表申列出的那样,仔细地分析可能使它看上去 像是不同的组是由不同的学者组编写的。例如,尽管天⽂学组可能是早在公元前 9 世纪 的,但它有⼀些确定的迹象说明是出⾃公元前 4 世纪的伟⼤天⽂学家⽢德之⼿,也很可能 是在⽢德三个世纪后的本家占星家⽢忠可所为。其次,还有与驺衍有联系的阴阳家组编写 的阴阳组和关于⼼理和⽣理机能的组别。最后是两组特别具有科学趣味的组别。⼀组是关 于原始农业,⼀组主要关于医学。有关农业组的令⼈惊讶的⼀点是在其中关于⾕类的列表 上没有包含稻⽶的内容,可是“⽶”出现在了医学组中(在此没有列出医学组),由此推 测农业组学派发源于中国的北部,或是发源时间⽐较早。实际上,医学⽅⾯的哲学家们从 很早开始就提出⼀个六序列补充或是代替科学思想家的五序列。因此,⼈体中有六个⽽不 是五个内在的“阳”和六个“阴”,⽽且许多别的在分类时的例⼦也能在医学中找到。也 许,这起源于六进制计算⽽⾮⼗进制的巴⽐伦尼亚;也许,五重规则只是中国固有的。 正如我们可能想象的,这些相互关系遇到了批评,有时是严厉的,因为它们导致了许多荒 谬的事,就像公元 1 世纪的王充在《论衡•物势篇》所指出的: 寅,⽊也,其禽⻁也。戌,⼟也,其禽⽝也,丑、未亦⼟也。丑禽⽜,未禽⽺ 也。⽊胜⼟,故⽝与⽜、⽺为⻁所服也。亥,⽔也,其禽⾗也。⺒,⽕也,其禽 蛇也。⼦亦⽔也,其禽⿏也。午亦⽕也,其禽⻢乜,⽔胜⽕,故⾗⻝蛇。⽕为⽔ 所害,故⻢⻝⿏屎⽽腹胀。 审如论者之⾔,含⾎之⾍亦有不相胜之效。午(案:属⽕)⻢也;⼦(案:属 ⽔)⿏也;西(案:属⾦)鸡也;卯(案:属⽊)兔也。⽔胜⽕,⿏何不逐⻢? ⾦胜⽊,鸡何不啄兔?

王充的抨击只是中国的怀疑传统的⼀部分,这⼀点将在下⼀章中讨论,不过在这⾥引述是 因次这是对相互关系以及整个“五⾏”学说的典型责难。尽管有这样的批评,这些相互关 系似乎在开始时对中国的科学思想有帮助。它们必定不⽐在欧洲中世纪思想中占优势的希 腊的“⾏”的理论差,只有当它们变得过于精密和怪诞、过于远离了⾃然观察时,它们才 确实是有害的。作为它们起积极作⽤的⼀个例⼦,这段出⾃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 1086)卷⼆⼗五的话是值得引述的。沈括,是中国历史上兴趣最⼴博的思想家之⼀,因此 他对这个学说的运⽤是很有趣的。⽂中说: 信州铅⼭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熬之,则成胆矶。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 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不可测。 按⻩帝素问,有天五⾏,地五⾏。⼟之⽓在天为湿。⼟能⽣⾦、⽯,湿亦能⽣ ⾦、⽯。此其验也。 当然沈括对化学变化有明确的理解,因为同其他⼈⼀样,当时他完全接受了“五⾏”学 说。同样的时期以及以后⼀直到 17 世纪,在欧洲,沈括所描述的化学反应被认为是变质 的迹象。实际上,他的描述说明了他是⼀个很好的观察者,⽽且他的描述很可能是任何语 种中有关由铁置换⾦属铜使其沉淀并有硫酸铁⽣成的最早记录。

数⽬学和科学思想
#

在我们结束对“五⾏”系统的讨论前,有两个中国阴阳思想的重要例⼦必须提及:它们都 是记录在《⼤戴礼记》中的。《⼤戴礼记》是产⽣于公元 85〜105 年间的⼀本汇编物,尽 管引⽂所注的⽇期是公元前 2 世纪。头⼀篇写道: 单居离问于曾⼦⽇:“天圆⽽地⽅者,诚有之乎?”曾⼦⽈:“离,⽽闻之云 乎?”单居离⽈:“弟⼦不察此,以敢问也。” 曾⼦⽇:“天之所⽣上者,地之所⽣下者。上⾸之谓圆,下⾸之谓⽅。如诚天圆⽽ 地⽅,则是四⻆之不掩也。且来,吾语汝。参尝闻之夫⼦⽈:天道⽈圆,地道⽈ ⽅。⽅偀幽, ⽽㍻偀明。明者吐⽓者 ▖,是故外景。幽者,含⽓者也,是故内 景。故⽕、⽇外景,⽽⾦、⽔⾁景。吐⽓者施,⽽含⽓者化。是以阳施⽽阴化 也。” 阴阳之⽓各静其所,则静矣…… ⽑主,⽑⽽后⽣;⽻⾍,⽻⽽后⽣。⽑、⽻之⾍,阳⽓之所⽣也。介⾍,介⽽后 ⽣;鳞⾍,鳞⽽后⽣。介、鳞之⾍,阴⽓之所⽣也。唯⼈为保匈⽽后⽣也;阴阳 之精也。 ⽑⾍之精者⽈麟,⽻⾍之精者⽈凤;介⾍之精者⽈⻆, 鳞⾍之精者⽇⻰。保⾍之 精者⽈圣⼈。

这⼀段⽂字作为下⼀段的⼀个介绍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提到了圣⼈是“倮⾍之精”。这 确实最好地证明了中国思想是拒绝把⼈从⾃然中分离出来或是把个⼈与社会⼈分开来的。 其中也包含了⼀个即使是现代进化论者也⽆法说得更好的观点,这就是在低级⽣物活动中 看到的基础⼒量和在较⾼层次中能发展⼈类社会道德⽣活的最⾼表现的那些基础⼒量是⼀ 样的。第⼆段⽂字⼏乎全是关于⽣物学: ⼦⽈:“夫易之⽣⼈、禽、兽、万物、昆⾍,各有以⽣。或寄,或偶,或⻜,或 ⾏,⽽莫知其情。惟达道德者,能原本之矣” 天⼀、地⼆、⼈三。三三⽽九。九九⼋⼗⼀,⼀主⽇。 ⽇数⼗。故⼈⼗⽉⽽⽣。 ⼋九七⼗⼆。偶以承奇。奇主⾠。⾠主⽉,⽉主⻢。 故⻢⼗⼆⽉⽽⽣。 七九六⼗三。三主⽃。⽃主狗,狗三⽉⽽⽣。…… 乌、⻥,皆⽣于阴⽽属阳。故⻦、⻥皆卵。⻥游于⽔,⻦⻜于云。故冬,燕、雀 于海,化⽽为蚧。万物之性各异类。故蚕⻝⽽不饮,蝉饮⽽不⻝。蜉辦不饮不 ⻝。介鳞,夏⻝冬蛰。龁吞者,⼋窃⽽卵⽣。咀嚾者,九窍⽽胎⽣。 这⾥,可⻅阴阳家,或者是这段话的作者,都不仅对⾃然的观察很仔细,⽽且他们的观察 结果限于数字神秘上义的结构中。这些神秘主义的影响已经很明显地出现在符号关联的表 中(表 9),⽽且它似乎在很⻓⼀段时间⾥产⽣了⼀种吸引⼒,尽管它产⽣于公元前 3 世 纪,或是更早⼀点,它在 12 世纪这么迟的年代中还是很活跃。这些在我们对中国科学观 念的评价中必须予以重视。

阴阳学说
#

迄今为⽌,⽐起阴、阳这两个基础⼒量,我们更多地在淡论关于“五⾏”和它们的符号关 联。这仅仅是因我们对“五⾏”的了解⽐对阴阳的了解多。尽管驺衍的学派被称为阴阳家 ⽽且后来的书中讨论时也把这归为他的成果,阴阳这个概念并没有出现在他现存的⽂章 中。不过,我们基本可以确定阴阳的哲学⽤途始于公元前 4 世纪,⽽在更早的⽂章中出现 的有关篇章则是后来插⼊的。 ⼀些有关阴和阳的事实是清楚的。我们知道,例如中国⽂字中的阴和阳与⿊暗和光明有 关。“阴”字解为⼭(⼭影)和云,“阳”字的形象有阳光或在阳光中飘动的旗帜的意思 (尽管后⾯的也许是代表⼀个⼈⼿执⼀只象征天的穿孔的⽟璧,这个⽟璧也可能是最古⽼ 的天⽂仪器)。这些是与《诗经》这本古代⺠间诗歌集中的字的⽤法相适应的。在这⾥, “阴”引出了冷、云、⾬、⼥性、如储存夏天⽤的冰的地窖中的⿊暗等概念;相反, “阳”则引出了阳光、温暖、春夏、男性以及明亮等概念。“阴”和“阳”也有实际的意 义:“阴”是⼭或⾕有阴影的⼀⾯,“阳”则是有⽇光的⼀⾯。 它们被明确使⽤为哲学术语出现在公元前 3 世纪的《易经》中(《易经》我们后⾯将作详 细讨论)。在这⾥,似乎是宇宙中只有两种基本⼒量或作⽤,有时⼀个占有优势,有时另 ⼀个占有优势,作波浪式的交替。除了《易经》别的书中也有提及。例如,公元前 4 世 纪,《墨⼦》中有两处提到,⼀处说“凡回于天地之间,包⼗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 之和,莫不有也”,另⼀处说“(圣王) 节四时调阴阴⽽露也”。《道德经》中说:“万物负 阴⽽抱阳,冲⽓以为和。” 当我们前进到公元前 2 世纪汉儒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些特殊的评论。董仲舒在《春秋繁 露》中说: 天有阴阳,⼈亦有阴阳。天地之阴⽓起,⽽⼈之阴⽓应之⽽起。⼈之阴⽓起,⽽ 天之阴⽓亦宜应之⽽起。其道⼀也。明于此者,欲致⾬则动阴以起阴,欲⽌⾬则 动阳以阳。 我们不久将会发现《易经》中包含了⼀些极为重要的材料。这些材料赋予了我们对于中国 科学思虑更深刻的认识,可是由于阴和阳是这个课题最基础的部分且它们有着数⽬众多的 附属物,我们最好还是在这⾥对阴阳这个⽅⾯予以重视。《易经》中包含了⼀系列总共 64 个由或断或连的六条线组成的符号,这些符号与阴、阳相关联。每⼀个⼤线形符号主阴或 是阳:经适当的排列,由此推出共 64 个阴阳交互的卦。图 23 对此作了个例⼦来说明阳 是如何⼀分为⼆,再为四,再为⼋然后⼀直到六⼗四个阴阳交互存在的。当然,这个过程 并不会就在那⼉停⽌了,六⼗四可以延伸到⼀百⼆⼗⼋,然后⼀直到⽆限。阴和阳从来不 会完全地分离开来,但是在每⼀个度、任何⼀个⼩断⽚中,只有⼀个会明显地显现出来。 现在这个理论具有相当多的科学趣味,因为这⼀次⼜⼀次地分开两个因素。使⼀个占优势 ⽽另⼀个成为隐性的理论与现代科学思想有着相似之处,例如在遗传学中。所以我们再次 有了与假定的五⾏相互关系的对等物它们和只在我们的时代⾥能看到的对⾃然的有效 运⽤的想法⼀样的。简单扼要地说,现代科学所看到的⼀些构成世界的元素是中国早期哲 学家的预想预⾔到的。

“联想”思考及其重要性
#

我们现在到达了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的有关两个基础原理阴阳和“五⾏”的科学观 念的程度。基本地,阴阳是由⼈类本⾝性经验的正负投影推出的,⽽“五⾏”则被认为是 为每个物质和每个过程的理由⽽产⽣的。受五元系统影响的宇宙中的每⼀个事物都是与 “五⾏”相联系的,但是,由于不是每⼀个事物都能被纳⼊五元的系统的,有的只能被纳 ⼊其他数⽇的系统(如四元、九元、⼆⼗⼋元等)。这⼴阔的研究⻔径产⽣了中国思想的 另⼀个⽅⾯神秘数⽬论。它的主要⽬的是找出繁多的⽤数字表⽰的⻔类之间的关系。 ⼤部分欧洲学者把神秘数⽬论看作是纯粹的迷信,并且声称它阻碍了中国真正的科学思想 的发展。⼀些现代的中国科学家也倾向于类似的观点,不过⾄少他们还有必须⾯对数千个 未受任何现代科学观点训练、却仍认为中国古代思想系统仍是有可取之处和⽣存能⼒的中 国传统学者的借⼝。可是我们并不关⼼这个最后的问题以及有能⼒进⾏⾃我现代化的中国 社会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发现古代传统的思想体系是否单单只是迷信或只是⼀种原始的思 想,它是否可能包含了⼀些中国⽂明的独特产物,如果有,它是否对别的⽂明产⽣了⼀些 积极的影响。 ⼀项对原始魔术的研究显⽰这似乎是以“相似律”和“蔓延律”这两项定律为基础的。依 照“相似律”,相似可产⽣相似,⽽“蔓延律“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分开后仍然继续互 相影响。⽽中国的五元符号相互关系正是建⽴在这两项定律上的,⽽且与这两项定律完全 吻合。我们⽴即得出这样⼀个有关它们尽⼤的相互关系列表的主题的提⽰,它是魔术的。 这些我们现在不需要详细地讨论,因为我们早已经注意到开始是魔术孕育了科学⽽且最早 的科学家很可能是魔术师。毕竟,尽管魔术产⽣于神秘⽣活的种种裂缝并在⽣活中获取⼒ 量,然后结合⼈了常⼈的⽣活并为其服务。魔术倾向于真实具体,与真实有关。的确,魔 术与技术、化学和⼯业有着同样的功效,它是⼀⻔“做事” 的技巧。不过我们⽆须对这 ⼀点作更详细的分析,因为它已经在道教的章节中被强调过了。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 由于对魔术的实际强调,中国的符号相互关系正是⼀个魔术师联系技巧所需要的:他们把 事物排⼊⼀个顺序并在没⼈知道什么将会带来成功,什么不会出现在任何魔术或实验过程 中。⼀定是有什么指南在引导魔术师选择正确的条件⽽且是符号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这个 指南。如果⼀个⼈在利⽤⽔做实验或是变魔术,他⾃然就不会穿红⾊的⾐服,因为红⾊是 ⽕的颜⾊。这样的关联可能只是⾃觉⽽并⾮其他什么东西,可是除此之外在当时他们⼜能 怎样呢?

现代学者把这类⼼理上的研究⻔径称为“联想思考”或是“同等思考”。这是⼀个直觉联 想系统,它有⾃⼰的逻辑和因果规律。它不是迷信,⽽是⼀个有它⾃⼰的标准的完全合理 的思想系统,不过当然,它与强调外在原因的现代科学思想特征的类型是不同的。它不把 ⾃⼰的思想分为⼀系列的等级⽽是平等地排列在⼀个“图案”中。其中事物并不是通过机 械原因相互影响⽽是通过⼀种感应效应。 在我们讨论的中国思想中,“次序”和“图案”是两个关键词, 或者你也可以说只有⼀个 关键词“有机体”,因为符号间的相互关系、联系,《易经》中的六线形都是⼀个巨⼤整体 的⼀部分。事物以⼀种独特的⽅式进⾏活动并不⼀定是因为别的事物先前的⾏动如何,⽽ 是主要因为它们在千变万化的循环的宇宙中所处的位置被赋予了内在的性质,使其⾏动⾝ 不由⼰。如果它们没有按照那独特的⽅式进⾏活动,它们就会失去⾃⼰所处的位置⽽与其 他事物的联系(那些造就了它们的要素)将会改变并会把它们变为另⼀种东西。它们的存 在依赖于整个世界有机体,它们通过⼀种神秘的共鸣进⾏相互作⽤。

没有什么地⽅⽐董仲舒对这⽅⾯的解释还要好的了。在公元前 2 世纪的《春秋繁露》中的 “同类相动篇”中我们看到: 今平地注⽔,去燥就湿。均薪施⽕,去湿就燥。百物去其所与异,⽽从其所与 同。故⽓同则会;声⽐则应。其验敫然也。试调琴瑟⽽错之。⿎其宫则他宫应 之,⿎其商⽽他商应之。五⾳⽐⽽⾃鸣,⾮有神,其数然也。 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起也:如⻢鸣则⻢应之。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其将亡也,妖孽亦先⻅。物故以类相召也。故以 ⻰致⾬,以扇逐署 ⾮独阴阳之⽓,可以类进退也。虽不祥,祸福所从⽣, 亦由是也。⽆⾮已先起 之,⽽物以类应之。 董仲舒所⽤的分类包容了宇宙中各种可适应于五元系统或其他的数字系统的事物。有趣的 是,他⽤弦乐器的听觉共鸣来使那些对声波―⽆所知的⼈信服,并证明了他所说的宇宙中 同类的事物共鸣或相互作⽤、活动的观点。当然,他提出的并⾮是最原始的、认为任何事 物都能影响任何别的事物的观点,⽽是主张万物通过可选择的相互作⽤紧密地结合⽽成为 宇宙的⼀部分。的确,对于董仲舒和他的继承者来说,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分特别的, 因为它是⼀种层状结构⽽并⾮是随意偶然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的,可是任何事物也都 不是由机械原因造成的。宇宙中的有机体都有⾃⼰适合的位置并且按照⼀个永恒的、戏剧 性的循环进⾏活动。如果⼀个事物掉了队,那么它将终⽌存在、但事实上,从来没有⼀个 事物掉队。在此,就如在中国思想的其他地⽅⼀样,⽂章说明了这种⾃然过程的规律性被 猜想为团体⽣活的⼀种相互适应⽽不是像政府的法律那样的东西。不仅在⼈类的关系中, 在整个⾃然界中都存在着“给予”和“接受”,以礼相待⽽不是在单调的⼒及其程序中相 互争⽃。在妥协中找到解决。

假如所有这些真实深刻地表明了中国的世界画⾯中的些东西有许多事让我们相信它们 确实表明了那么五元关系就是思想系统的⼀个理论图解,⽽且汉代以及以后的学者并 没有深陷于“原始思想”的泥沼中。在真正的原始思想中任何事物都能是其他事物的 “因”:任何事都是可信的;没有⼀件事是不可能的或是荒诞的。假如⼀艘汽船⽐⼀个⼩ 港通常的船多了⼀个烟囱并且随后出现了传染病,那么这艘汽船的出现将会和其他事物⼀ 样被认为是传染病发⽣的原因。⽽当事物被分类后,由于它们在⼀个五元系统中,那么事 物就不会被随便认为是任何事物的“因”了。 脑中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得出了原始真理发展有两条途径这样⼀个结论。⼀条希腊⼈ 选择的途径是以对宇宙的机械解释的⽅法对因果关系的概念加以精炼的,就如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的原⼦论。另⼀个途径是把宇宙万物万事系统化、结构化,以协调各个 部分之间的相互作⽤与影啊。以希腊⼈的世界观来看,如果⼀种物质在某⼀时间占据某⼀ 地,那是因为另⼀种物质将它推向那⼉。⽽后⼀种观点则认为,这种物质的⾏为是由它与 周围其他物质的共同作⽤⼒所主宰,即物质⾏为的动因不是单⼀的反应⼒,⽽是环境的共 ⼒。

希腊德谟克利特学派的⽅法可能是现代科学所必需的前奏,但那并不意味着将中国⼈的观 点批评为纯粹的迷信是正确的。属于同⼀类的事物会相互感应或相互作⽤这个思想,在希 腊也有呼应者。例如,亚⾥⼟多德声⾔,宇宙有三种运动:空间运动为同类相吸;⽣⻓运 动为同类相互营养;质的的变化则是同类相互影响。这种思想以及与之相同的思想,反映 了希腊最古⽼哲学家的⾃然现象中的“爱”与“恨”的思想。但这⼉必须强调的是,当希 腊思想作为⼀个整体来说后来偏离上述观点⽽⾛向机械的因果观念之时,中国的思想却发 展为⼀种有机的观念。认为中国⼈对于宇宙的看法是原始的,这实在是⼀个错误,⽽且是 严重的错误。我们的乎宙是⼀个精确有序的宇宙,既不受某个⾄⾼⽆上的造物主的法令所 主宰,也不由原⼦的⽆情的碰撞所左右,它是各种意愿的有机的协调统⼀,⾃发⽽⼜有 序,颇像乡村舞蹈者,他们谁都不受法则约束,谁都不被别⼈所推动,⽽是⾃愿地相互合 作。如果⽉亮在某⼀时间存在下某⼀星系,这不是因为任何⼈命令它这么做,也不是因为 它在服从某个可以⽤数学来表达的规则或孤⽴的动因。⽉亮在那⼉出现是整个字宙有机体 的⾃然模式使然,⽽不是任何其他原因。回顾整个时间⻓河,我们在德漠克利特观点的结 尾处看到的是⽜顿的世界,但我们却没有发现中国思想感情有类似的断层。继之⽽来的是 现代的“有机哲学”,它源⾃ 20 世纪的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A. N. Whitehead),对 此“有机哲学”我们将在稍后再作论述。 传统中国思想与被普遍接受的现代科学之间的对⽴,在彼此对于数字的使⽤⽅⾯表现得⾮ 常明显。正如我们所应看⻅的,⼤量值得赞扬的数学成就当然是产⽣于中国,保我们在此 讨论的问题是中国的数字神秘主义或与他们的关联式思考相联系的数字论。这种数字论正 如埃及的⾦字塔所代表的 19 世纪的联想⼀样那⾥通道的交叉及⻓度都被视作未来事 件的⽇期为现代科学思想所不取,它在中国似乎也没有多少科学价值,但同等重要的 是,它似乎也并没有产⽣什么负⾯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断⾔,甚⾄最夸张的五⾏与数 字的联系也以其⾃已的⽅式存在过。显然他们在中国科学思想感情的发展中起过作⽤,正 如欧洲曾出现使⽤法律程序审判动物这样的过分情形是“⾃然法则”观念的前奏。

东西⽅的时空观也是不同的。对⼦古代中国⽽⾔,时间不是⼀个纯粹抽象的量,⽽是被分 成不同的季节,每个季节⼜有各⾃的节⽓。不过,延续性也是有的,因为时间只以⼀个⽅ 向流动,⽽且在中国从未有任何倾向采⽤印度哲学家的时间循环说,即使印度的信仰在中 国是有所知的。空间并不是⼀种向全⽅位延伸的抽象统⼀体,⽽被分成了东、西、南、 北、中各个不同的领域,各⾃⼜与时间和五⾏相关联。东⽅永远与春天和⽊有关联,南⽅ 与夏天和⽕,等等。这种分隔的世界与伽利略及⽜顿将⼏何空间和宇宙重⼒延伸到整个宇 宙之前的中世纪欧洲⼗分相像。 对于古代中国⽽⾔,事物之间主要是相互联系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正如董仲舒在公元 前 2 世纪所说: 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阴与阳)并⾏⽽不同路,交会⽽各代理。此其 ⽂。 宇宙是⼀个庞⼤的有机体,有时这个分⼦占主导,有时那个分⼦占主导,各个部分都以完 全的⾃由互相合作互相服务。 在这样的⼀个系统中,因果关系不是各个事件之间的关联,⽽颇像现代⽣物学家所称的哺 乳动物的“内分泌乐队”,在这个“乐队”⾥,虽然所有的内分泌腺都在⼯作,却不容易 发现哪⼀种因素在起领导作⽤。我们成该清楚,当考虑哺乳动物,甚⾄⼈类本⾝的⾼级神 经中枢⽅⾯的问题时,现代科学需要这种“内分泌乐队”观念。但若撇开现代科学,很清 楚,这样⼀种因果观念,即承上启下的观念依附于互相依赖的观念,统治了中国思想。


相关文章

Text3《物种起源》
36 分钟
UGFN课程 UG UGFN Text Text3
Text4《DNA:生命的秘密》
53 分钟
UGFN课程 UG UGFN Text Text4
Text5《科学与方法》
27 分钟
UGFN课程 UG UGFN Text Text5
Text6《追寻记忆的痕迹》
20 分钟
UGFN课程 UG UGFN Text Text6
Text8《沙乡年鉴》
49 分钟
UGFN课程 UG UGFN Text Text8
Text7《中华科技文明史》学习指南
13 分钟
UGFN课程 UG UGFN Guide Text7
Text1《理想国》
14 分钟
课程内容 UG UGFN Text Text1
Text2《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20 分钟
课程内容 UG UGFN Text Text2
Text3《物种起源》学习指南
15 分钟
UGFN课程 UG UGFN Guide Text3